传承创新,振兴发展中医药 ——访国家级非物质

2020-06-18 15:24

题记:改革开放40年,不仅是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砥砺奋进的壮丽史诗,更是中国融入世界、拥抱世界的华美篇章。中医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历史悠久,底蕴丰厚,长久以来,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诚然,这也离不开一代代中医药人的坚守、奋斗、创新与梦想。 

 

今年12月的北京,气温格外的低。在王兴治的医疗门诊部——国葆堂,我们如约见到了早有耳闻的“王氏脊椎疗法”第13代传人王兴治。王兴治,男,1953年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葆堂院长。

 

王兴治是北京人,交谈中给人一种随遇而安的风轻云淡,但骨子里却又透着一股北京人特有的韧劲儿和执着。

 

 

精粹,起源于宫廷医学

 

据相关史料记载,“王氏脊椎疗法”历史悠久,出生高贵,可追溯到清朝初期王兴治的祖上。

 

据介绍,当时祖上王汝清在顺治年间入宫为御医,主治脊椎、脑血栓疾病。乾隆期间王氏后代王召恩又一次入宫为御医。后来,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皇宫御用医学史学专家屈春海先生查阅清宫太医院档案证实,其中详细记录了祖上御医王召恩在乾隆53年为第11福晋治疗发热及骨科之症的全过程。

 

 

因家族出身御医,家里至今仍保留珍藏着宫廷赏赐的瓷瓶、摆件等物件,及祖上行医时传代用的铜盆。家中的医书也都是手抄本,经年累月,由于翻看和年久老化的宣纸已经泛黄破损,但主要记录文字依然可辨。除此之外,还保留着一本光绪年间同仁堂向京城御医和名医送的中药《名录》。 

 

 


 

据介绍,“王氏脊椎疗法”这门宫廷绝学,实质就是以针刺脉络、穴位拔罐、配伍中草药行医治病和保健的一种传统中医技艺。而对其治疗理论及精髓,王兴治进一步介绍说,“王氏脊椎疗法”的精髓是在拔罐的同时配合使用48味中草药。而这48味药又是由清淤止痛、软化增生、止血、营养四组方剂组成,再经合理配伍,相互融合,各司其职,从而达到软化增生、活血化淤、消肿止痛、营养脊髓的功效。根据中医“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选择阳经为主,阴经为辅的经脉,运用内病外治,祛邪扶正的方法,使药物直达病灶并将致病之风、寒、湿、痰、浊直接清出(取出)以疏通经络,使失养的肌肉、韧带、筋膜、椎间盘得到修复,从而达到治疗脊椎病的目的。经先辈及家族十几代人临床实践证明,“王氏脊椎疗法”是治疗脊椎疾病非常有效的一种绿色健康疗法。

 



 

“众所周知,在皇宫给皇帝看病,要求是十分严苛的,除了疗效高,还要痛苦小,留痕少,任何一点做不到都可能给家族遭致杀身之祸。所以我们家族能延续至今,也从侧面说明了我们‘王氏脊椎疗法’的科学性和疗效性。而这也不是一般拔罐技艺所能媲美和相提并论的。”王兴治兴致勃勃地说道。

 

2009年,“王氏脊椎疗法”在王兴治的努力下申遗成功,同时被列入了西城区和北京市级非物质文虎遗产名录。2年后,“王氏脊椎疗法”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00多年的岁月洗礼,历经十余代艰苦卓绝发展,“王氏脊椎疗法”洗尽铅华,正在以它更具生命力的形象走向更多人,走向世界。

 

传承,血液里流淌着的使命

 

今年65岁的王兴治,是“王氏脊椎疗法”第13代传人。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在40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习这门祖传绝学的。

 

王兴治回忆,小时候因父母工作忙,大多数时候他都是由爷爷照看,但爷爷却经常被人四处请去行医治病,而他也就跟随爷爷辗转不定。“小时候不懂,也没觉得这门技艺有多神奇,青少年时期又受时代的影响先后到内蒙插队、甘肃支边,加之家里人又都是行医的,所以并没有继承祖业的想法和兴趣。”王兴治说。

 

25岁那年,王兴治从甘肃回到北京,被分配到一家工厂上班,不甘现状的王兴治利用业余时间勤学苦练,并在不久后就考上了夜大。顺利毕业后他一边在厂技校当老师一边又自修无线电专业。凭借“要做就做到最好”的脾气秉性,几年下来,王兴治不仅拿到了无线电高级工程师证,还在北京灯光音响圈子里做出了名气。参与过天安门广场灯光音响改造、亚运场馆、公主坟音乐喷泉及众多大型演出的舞美照明工程及项目。

 

时间,就这么不痛不痒的过着。40岁那年,在单位组织内工作失意的王兴治在父亲的劝说下随其到深圳出诊,给他打下手。闲来无事的王兴治答应了父亲的建议。  

 

“到了深圳后,父亲和我被安排到了一栋别墅,而前来看病的非富即贵。我发现花几十万元,到各大医院都没有治好的腰椎病,经过父亲的施治竟然就好了。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祖传下来的是个宝贝。也是第一次对祖传的这门手艺产生了兴趣,充满了敬畏感和自豪感。”王兴治神采奕奕地说道。

 

或许是第一次正视到了祖传的这门技艺,或许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被唤醒。从那以后,王兴治开始正式学习、施用家里的这门祖传治疗法,且这一干就是20多年。

 

不惑之年承袭家族绝学,王兴治付出了加倍的努力和汗水,在心领神会妙用的同时,更对其进行革新及改进,以期跟上并适应时代的进步,满足人民更加丰富的需要。

 

革新,只为为更多人服务

 

从父亲手里接过接力棒的王兴治,第一件事就是对治疗的材料及器具进行改革。

 

王兴治说,首先我把刺络的针改成了一次性的,其次我又将反复使用的竹罐改成了一次性使用的竹罐。逐渐地,他又按国家相关规定,将医用手套、纱布等所有器材全部换成了一次性制品。“虽然增加了成本,但也保证了每位患者的健康。”王兴治补充道。

 

在改制这些器材的过程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对罐的改制。用竹罐来拔罐是传承了几百年的传统,而具有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的王兴治却想着进行革新。

 

他了解到南方有一种紫竹,其根具有祛风、破瘀、解毒的功效。“能不能用紫竹来制成竹罐增强药力呢?”行动力强的王兴治马不停蹄地就赶到湖北、湖南一带进行考察,且经过试验以后,确有助力药效的作用。

 

 

于是,王兴治不顾家人的反对开始用紫竹来制作竹罐。“一根紫竹要一百多块钱,每根只能做十三个罐,但是一个患者一次都要用到三十几个,而且都是一次性的,用后就要销毁。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成本啊。”王兴治说道。

 

最困难的时候,他负债80多万元,但他仍然坚持用改良的一次性竹罐来代替传统反复使用的竹罐,只为给患者最好、最优质的服务和疗效。

 

王兴治创新设计的竹罐,长十几厘米,宽只有两厘米左右,罐身虽小,但在每个罐用之前都会浸泡在家传的48味草药药汤中,同时利用高压让竹罐“吃”进药效,因此在外拔的同时又将药性渗透到了人体内。

 

实践出真知,疗效才是硬道理。通过王兴治的改革和坚持,“王氏脊椎疗法”实现了重大飞跃,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为串联起竹罐制造产业链,同时助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王兴治在产地建立了一个竹罐生产基地。

 

另外,具有全局思维和长远眼光的王兴治,还打破祖上不传外人的祖制,广收徒弟。他说:“我收徒弟,一是为了将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二是为了给更多的人治病。”目前,王兴治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徒弟,且大多都是专业院校毕业或具有从医资格的专业人士。

 

疗效,用事实和口碑说话

 

“王大夫,我现在的腰维持得挺好的,跟正常人一样,游泳啊什么的都可以,感谢您当年给我基础打得好啊。”采访中,一位10多年前经王兴治诊治康复的患者发来了回访的信息。

 

王兴治欣慰地介绍说,这位患者是2004年因腰椎管狭窄,严重到已经站不了走不了路的情况下,经人介绍经他4个疗程的诊治后就康复的。十几年间,王兴治时常关注着,并常常提醒要注意保养和维持。现在,这位患者已经70多岁了。

 

20多年孜孜不倦,王兴治承袭了祖上用“王氏脊椎疗法”治疗腰颈椎病及脑病的绝技。他认为,大多数颈椎、脊椎问题引起的疾病,都是经络病,源于毛细血管阻塞,因为肌肉、神经、骨骼、韧带都是通过毛细血管吸氧获得营养。而通过热竹管拔罐,把不通的地方打通,让血液畅通,营养输送到,这不仅能让患者免受手术之苦,而且身体的其他一些病症往往也随之痊愈。

 

某医院外科主任,腰间盘突出,痛感强烈,西医建议手术治疗。一天,该患者拿着片子将信将疑地找到王兴治。王兴治告诉他,您先看一下我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看完后您再决定。看完之后,患者就毅然决定尝试一下。神奇的是,经过王兴治的治疗,做完后就不疼了。后来他又陆续做了几次,且每一次做完就回医院拍一次片子,几个疗程下来竟康复了,拍出来的片子也不见突出来的部分了。“用这个主任自己的话说,这在我们西医上完全是不可能,不可逆的啊,您这门手艺真是太神奇了!”回忆起来,王兴治依然记忆犹新。

 

田某,患有脊髓型腰椎病严重到要靠牵引支撑,了解到王兴治及其祖传特色疗法后,毅然决定找他治疗。3个疗程后,不仅能独立行走,还一人自驾重走长征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文化助理总干事、文化遗产世界级专家莫尼尔·布什纳基先生的夫人,有严重的腰椎和颈椎病,在多个国家多种方法治疗后效果都不明显,面临手术。她的女儿阿美勒,腰椎有病,且有较重的厚皮症,面部僵化。2010年,听中国朋友介绍了王兴治的宫廷治疗保健法后,特地去试了试。一次治疗后,夫人及女儿就感受到了效果。为治疗,还特意延长了在华时间。几次治疗之后,夫人说:“神奇啊!过去我每天早上那么痛苦的腰疼、脖子疼,怎么都‘找不到了’?”而她的女儿在治疗腰椎的同时“搂草打兔子”,面部的厚皮症也得到了缓解,脸上开始有表情了。这让一家人高兴不已。

 

擅治腰颈椎间疾病的王兴治,近些年采用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脑血栓方面也做出了努力和成绩。让祖传的竹罐疗法加上科学的健康调养给脑血栓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王大夫,楼下有个病人需要您去看一下。”“王大夫,有个病人点名要您过去。”……采访中,不时有护士前来叫王兴治。现在,65岁的王兴治每天还要接诊、处理病患几十人。而大多数都是慕名前去的。

 

用疗效说话,用事实验证。这是王兴治从医多年来恪守不变的准则,也是“王氏脊椎疗法”及国葆堂永葆青春和活力的秘诀。

 

梦想,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20多年来,王兴治最大的梦想就是把家族的宫廷医学推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的博大精深,让更多人享受到中医药的神奇疗效。为此,他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智慧。

 

2010年,为更好地传承、发展、实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脊椎疗法”,王兴治收购了国葆堂中医门诊部。其实在这之前,他就与多家三甲医院或科室开展了特色疗法的专项合作,进行了“王氏脊椎疗法”临床治疗的实践性探索,并积累了广泛的口碑。

 

2011年,“王氏脊椎疗法”作为一种典型的特色中医诊法,先后被列入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启了“王氏脊椎疗法”全新的发展道路。

 

2012年,国葆堂创立特色疗法活动日制度,以期回馈广大患者,同时更好地服务中高端客户。

 

2014年,国葆堂先后与丹麦、俄罗斯等医疗访问团进行交流,系统地将特色疗法介绍、传播给了国际友人,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2015年,在大量的临床实践基础上,王兴治与儿子(第14代传人王旭),将椎管狭窄症从椎间盘科的治疗病种中剥离出来,并创立了椎管狭窄专科,为广大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治疗康复开辟了一条方便快捷的绿色通道。今年8月,该疗法获得了国家工业和工信部颁发的科技成果登记证书。

 


 

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广泛推广“王氏脊椎疗法”,造福更多脊椎病患者,国葆堂于2017年先后开设了北京西四分院、沈阳分院,2018年又开设了徐州分院。

 

 

本是梧桐,凤凰自来。凭着良好的知名度及美誉度,国葆堂陆续进驻了数位中医名家,为国葆堂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近年来,国葆堂在王兴治的带领下不断完善设施,强化管理,夯实技术,扩大交流与合作,不仅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开展了椎管狭窄症横向课题研究,开始进行“王氏脊椎疗法”对椎管狭窄症的医学疗效统计工作,目前也正在与美国一所高校积极洽谈合作事宜。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倡导中医药精粹走向世界,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为如“王氏脊椎疗法”一样的精粹医学走出国门搭建起了桥梁。我们相信,“王氏脊椎疗法”一定会在王兴治的带领下,以更加包容的姿态、更加茁壮的体态、更加矫健的步伐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扫码关注国葆堂官方公众号

了解更多资讯,欢迎致电国葆堂总部客服 400 6701 630

分享到
  • 门诊时间: 8:00-22:00(节假日不休)
  • 医院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北路52号院4号楼1至2层商业3一层101(青柠檬酒店旁边)
  • 柳芳总医院:010 65755601
  • 西四分院:010 66021799
  • 沈阳分院:024 31982883
  • 徐州分院:0516 85055999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把健康装进口袋
国葆堂在线解答
国葆堂健康讲堂
微信号:gbtyzlf
王氏脊椎疗法 wangxingzhi.com © 2005-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9907号

王兴治

国葆堂第十三代传人

在线
咨询

官方免费咨询 预约热线

400 6701 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