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大医精诚,医者仁心”,为医者当抱有一颗精诚之心,慈悲济世人。最近一部热播的电视剧——《老中医》,就把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以现代影视剧的形式,活灵活现展示在国人眼前。
图 | 电视剧《老中医》剧照
《老中医》由著名演员陈宝国、冯远征、许晴这几个老戏骨主演,以一个小人物(孟河医派传人翁泉海)的奋斗历程为蓝本,讲述了在大的历史格局下主人公为保护和传承中医文化所作的种种努力。
图 | 电视剧《老中医》剧照
“金子金贵”
可碰上命了,就如同尘土一般!
以中医为题材的影视剧,之前很少在电视剧上播出,《老中医》的热播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宣传。
主人公身上那种坚韧不拔、宽厚仁慈、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在当今稍显浮躁的社会文化当下,这部剧或许能够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现代西医治疗,是结合利用先进科学技术,门类广泛,发展迅速,已经被现代国人接受。各种先进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已经成功抵御疾病,延长寿命。
然而,中医文化流传上千年,中医治病讲究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辨证论治、随证加减与专病专治相结合才是中医的精髓。中医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通过提前调整做到阴阳平衡,不让致病因素出现,并且人体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自愈体制,只要平时稍加调整就能保证身体健康。
王氏脊椎疗法,传承400年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王氏脊椎疗法”中医诊法,跟其他中医文化一样,在历经400年的过程当中,在曲折中不断改良,更加适合时代需求。
早在清朝初期,王氏祖上王汝清在军中治疗毒箭伤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实践研究,使王氏独特的治疗技术有了更大的发展,顺治年间入宫为御医主治脊椎疾病。
乾隆期间王氏后代王昭恩已发展为脊椎及脑疾的治疗,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皇宫御用医学史料专家屈春海先生查阅清宫太医院档案,档案中记录了御医王昭恩在乾隆五十三年为十一福晋治疗痰热及骨科之症的全过程。传至今王兴治已是第十三代传人。
王氏脊椎疗法正是清代御医王氏后人在对祖先脊椎及脑疾治疗方法的完整继承。
2010年王氏脊椎疗法第十三代传人王兴治院长,收购了“北京国葆堂”,北京国葆堂中医门诊部成为了传承、发展、实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脊椎疗法"的唯一传承基地。并且在北京、沈阳、徐州等城市陆续开设了分院。
治疗方案改良
王兴治院长,在继承王氏脊椎疗法以后,放弃了一针一罐用多人的模式,组装了一条玻璃针流水线。又承包了大片紫竹林,并自创高压蒸制法,将削好的竹罐先在清宫原方热中药汤里高压煮制,药力可达到先前老竹罐的八成以上,在不失清宫皇家治疗疗效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解决了患者担心的医疗安全问题。尽管成本大幅提升,符合国家卫生医疗标准,大批患者开始蜂拥而至。
广收门徒
老师是一个不保守的人
“我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你们都是精英,年轻、聪明,一学就会”。
王氏家族历来“世代单传”,王兴治却广收门徒,这让父亲大为恼火。王兴治却有自己的道理:“中医之所以在当代光彩暗淡,就是因为很多传承人把绝活儿自己捂着,在民间,有不少针灸做的特别棒的大夫,也有靠祖传单方治病百治百灵的人,如果他们肯分享自己的智慧,就会造福全国不计其数的百姓。规模化经营,造福更多患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
经过长达8年的筹备与奔波,在区委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王氏脊椎疗法众望所归地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
对此,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曾不吝好评:“王氏脊椎疗法”是集拔罐、刺络清瘀和药物渗透三者于一身,并综合运用的方法。它是中国传统医药发展到一定时期,创造出的更具特色的疗法。
一切存在即是合理,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长久的历史积淀足以证明中医的合理性。
目前中国中成药出口贸易额一直是在稳步增长,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接纳和拥抱中医,期待国葆堂王氏脊椎疗法,也会发展越来越好,走出国门,造福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