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 弟子规:“以孝为先,让我们从容、

2020-05-19 13:05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深员工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印象,增强员工的民族自豪感,让大家在紧张而忙碌的工作之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有所得有所收获,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有所获益。

北京国葆堂于2018年9月20日组织了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

 

在课程开始之前,国家级非遗项目北京国葆堂“王氏脊椎疗法”第十三代传承人王兴治先生,对本次课程开设的目的进行了简单的说明。

 

接下来,文先生从为什么给大家讲弟子规这门课程,与国际国内当下的形势和具体的实例,深入浅出分别进行了多个方面的阐述,有实例有互动贴近我们每个人的实际,大家听得聚精会神。

---“父母呼,应勿缓”是弟子规整篇文章的核心...”,---文先生一句话点中了要害,让我们都醍醐灌顶,由内而外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反省。

 

最后王老也用自己在之前在广东做音响生意的实际事例,关于阿成的故事,让我们每个倾听者又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更具象化,让我们在职场中的所处位置有了一个认识,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想起央视广告有一句话叫“岗位虽小,请您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精做细做深,用心真诚真心的付出,就算是一颗螺丝钉也有闪光的那一刻。

 

本次课程主讲人:文先生,

原山西省中医局局长,现北京宫廷医学会会长,北京国葆堂特聘高级顾问。

这次课程的内容是关于弟子规,让我们先了解下弟子规的相关内容。

关于弟子规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在清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书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

《弟子规》首先明确强调了做人的各项准则,以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为名义,继而教育人民把对父兄的顺从扩大到社会各个阶级,“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进而教育广泛服从,“凡是人,皆须爱”,通篇以“爱心、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私的爱、子女应该以无私的爱回报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一类手法,扼杀学童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是在清朝扬州十日等事件后特有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并非国学经典,应被视为封建糟粕而剔除。

 

关于作者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的人生经历平实,性情温和豁达,因而缺少传奇故事。史料记载,在年轻的时候,李毓秀师从同乡学者党冰壑,游学近二十年。科举不中后,就放弃了仕进之途,终身为秀才,致力于治学。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他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他的著作还有《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

——————

点击阅读     弟子规原文及解说


扫码关注国葆堂官方公众号

了解更多资讯,欢迎致电国葆堂总部客服 400 6701 630

分享到
  • 门诊时间: 8:00-22:00(节假日不休)
  • 医院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北路52号院4号楼1至2层商业3一层101(青柠檬酒店旁边)
  • 柳芳总医院:010 65755601
  • 西四分院:010 66021799
  • 沈阳分院:024 31982883
  • 徐州分院:0516 85055999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把健康装进口袋
国葆堂在线解答
国葆堂健康讲堂
微信号:gbtyzlf
王氏脊椎疗法 wangxingzhi.com © 2005-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9907号

王兴治

国葆堂第十三代传人

在线
咨询

官方免费咨询 预约热线

400 6701 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