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尖不断针不换,祖传的手艺今天能否继续?
不同病症同一个方,四十八味秘方是否科学?
小小竹罐为何经历200刀?
民间疗法如何达到医疗高标准?
我们接着关注《王氏脊椎疗法-爷仨儿的传承》。
咱们传统技艺,无非两种,一种是师傅带徒弟,不是有句老话嘛“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在这种摩擦中,不断传统技艺得到发展。另一种是家族传承,通常这样的家族都有一个不为外传的秘方,虽然父辈是倾囊相授,但是遇到乱世就会面临失传的风险。王氏脊椎疗法作为家族传承的宫廷御医疗法,也是其中之一。
从民间到非遗——王氏脊椎遭遇大变革
——“这针,不是用一次”
——“那得用多少次?”
——“那么说啊 说不清 讲不清 用一年也是它,只要针不坏就一直用下去。”
——“针不坏 尖不断 就可以还用。那要是针一断了 就废啦”。
正在聊天的这三位是国家级非遗“王氏脊椎疗法”的三代传人,如今传承的重任从老一代身上传到了九零后王旭的身上。
2014年学中医的王旭刚刚毕业,就有一个新身份——国家级非遗“王氏脊椎疗法”第十四代传人,王旭的爷爷是第十二代传人,从民国时期承袭了家传疗法,而父亲王兴治为王氏脊椎疗法申报了非遗,让这种民间疗法终于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但这个头衔却让二十岁出头的王旭感觉沉甸甸的,把祖父请到传承基地指导,成了他学习的一种方式。
王氏脊椎疗法从民国时期开始,随着清朝封建制度的灭亡,它抛开了宫廷御医的身份,长久以来像江湖“偏方”一样游离于现代医疗体系之外。
对于中医科班出身的王旭来说,他不得不用一种特殊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着这门祖传的疗法。比如刚才他跟祖父、父亲讨论的这根针。
——“咱们是因为取这个穴位,取完就这一个针,就扎这一个部位,就把这个病拿出来。”
——“爷爷,您说的是把病灶拿出来吗?”
——“对 拿出来,就完了”
——“这个不见得一个穴位,不是用这一个针,这个针得用啊,一次不见得就行”。
王氏脊椎疗法的第一步,是用特制的玻璃针在患者脊椎周围的穴位上,刺破皮肤以便拔罐,而这种玻璃针从古到今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那会在没有玻璃的时候,四百年前那时候用碗瓷摔,那么你想用一个碗摔出来几个针来,可能一两个碗摔出一两个合适的针,那就挺珍贵的了,那得摔多少碗”。
王旭记得小时候,玻璃针已经有了改变。
——“在我小时候就看着爷爷,他首先吧要掰这个,就是拿玻璃刀划(玻璃),划出这个针的形状之后,再一个一个掰,这个力度掌握不好的时候,那这个针可能掰出来就没有尖,或者掰断了,那失败率是相当高的”。
然而王旭对家传的这种治疗方法有一个担忧,不用到坏从来就不换,当时怎么保证卫生呢?
——“那原来是怎么消毒啊?”
——“怎么消毒?往开水里头一放,胶布跟针就凝固在一块了,一缠”。
——“那这个就算消毒了是吗?”
——“扎别的病人再给消毒”
——“就是再拿开水烫一下呗”。
——“就是拿开水烫”。
老人说自己年轻时给人治病的时候,从来没有交叉感染过,然而利用开水烫这种土办法,显然不符合现代医疗规范,因此第十三代传承人王兴治十几年前就背着自己的父亲琢磨起来玻璃针的一次性,
——“因为我是搞工艺的,慢慢我就琢磨生产一个模具,一个槽进去,那个针形有一个像子弹似的,把玻璃推进去,这边有一个掰的,一掰一个,一掰一个,能掰出来合格率百分之八十”。
不仅仅是刺络用的玻璃针,拔罐用的小竹罐,也让三代传承人操碎了心。
一次性小竹罐——药效如何达标?
王氏脊椎疗法中,嘬到皮肤上的竹罐,是刚刚从热药汤中捞出来的,跟咱们平时的拔火罐一样,通过气压的原理血管中的废血瘀滞被拔了出来,竹罐里的药效则渗入到身体当中,这样的竹罐在以前消毒方法也很简陋。
——“它是这个煮,在这个锅里煮啊,15到20分钟这个时间,就达到消毒的效果了”。
这几个黑色的老药罐,是爷爷用了很多年的反复使用,药力在竹罐中蓄积,颜色也逐渐从浅黄色变成了黑色,然而从第十三代传承人王兴治开始,为了医疗的安全性,他把反复使用的小竹罐变成一次性的,用完就粉碎掉。
那么这样仅仅通过十几分钟的煮沸,竹罐里的药力够用吗?为了这事,王兴治和王旭父子俩经过了很多次失败,一次吃饭的时候灵感来了。
——“吃那个带鱼,我就发现带鱼,那个酱油都浸到带鱼刺里,一段一段的,那个刺那儿都带酱油,我就问他,我说你这个带鱼是怎么做的,他说高压锅做的,顿时我就想起来,我说试一试”。
后来王兴治尝试了无数次,事先用高压锅熬煮小竹罐,提前把药力注入竹纤维之中,让一次性竹罐也能有老竹罐一样的效力,然而老爷子一辈子才用了这么几个竹罐,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如今大批量的竹罐,每一根竹子都能满足竹罐的要求吗?
——“爷爷,这罐还能再粗 罐壁再厚一点吗?”
——“厚了不好”
——“为什么不好啊?”
——“再厚一点,它就是嘬劲不一样,也烫人,嘬劲就大了”
紫竹虽然是自然成长的,但做竹罐可就费劲了,为了能让疗法服务于更多患者,第十三代传承人王兴治一直在试图改良竹罐的制作,按照老王家的传统,每一个小竹罐,都是用手工制作的,削一个竹罐要200多刀,而每个竹罐的大小、重量,都有特殊的比例,太沉了挂不住太轻了又容易漏气。
——“它的壁厚应该是1.2(毫米)左右,正负最好达到0.1(毫米),长度我们规定是65(毫米),为了防止竹罐口剌人或嘬不住,每个竹罐口还要打磨光滑。”
每天来向王氏脊椎疗法寻医问病的大多是脊椎病的患者,爷爷曾告诉王旭,说祖上更是治疗过很多中风偏瘫的案例。这同一种方式,治疗截然不同的病症,是否科学呢?
——“咱们检查的时候,都是拍个X线 拍个CT啊,但是那个拍的最多也就是说拍个骨头,或者说是拍到韧带什么的,并没有说你从肌肉、韧带、神经、筋膜这些等等之类的组成的部分,都能拍到,并不是这样的,但颈椎病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疾病”
人体的脊椎系统很复杂,除了支撑身体的骨骼,椎骨关节之间是富有弹性的韧带,周围分布的神经系统,四层肌肉组织包裹骨骼,肌肉外侧包裹着筋膜,比如得了颈椎病的,经常觉得脖子僵硬,在X光片下就能看到是因为韧带钙化了,再比如有些人得了脊椎筋膜炎,后背大片的疼痛就是由于筋膜组织失养造成的局部水肿。
祖传秘方——万病不改方是对还是错?
家族传承中,秘方往往是最重要的一环,王氏脊椎疗法也不例外,那就是每次治疗的时候,熬制竹罐的那一锅黑药汤子。
——“你比如说红花,伸筋草,杜仲,山甲之类的这些药,它这个是四组方子组成的,起码有止血方、清淤方、化瘀方,再有一个营养方”
这一锅药汤可是祖传下来治疗颈椎病的宫廷秘方,一共四十八味,缺一不可。用秘方来熬煮竹罐就是为了让罐子里吸收浓浓的药气,而进行王氏脊椎疗法治疗的时候,用竹罐一边拔罐子,一边还做了药气热敷,一举两得了,可正是这48味祖孙传承的药方,让王旭困惑不已。
——“我上学的时候学中医,因为老师就说这个中医吧,这个针对每个病人得辩证,那就是说相当于治疗每个病人的时候,就需要每个人开他自己个性化的药,才是辩了他自己的这个症,那咱们为什么颈椎病或者腰椎病这些咱们就都能治呢?”
——“我觉得你们这个问题,因为他这是内病外治,内病外治和那个内病内治他是不一样的,它是根据人的体质,它这个药是比如说活血化瘀啊什么的它都可以,它就不用辩证。”
——“对着呢 你说的话对着呢”。
老人告诉王旭,这四十八味药,是经过宫廷御医反复斟酌定下来的,各种药之间君臣佐使配伍,达到了一种平衡,能对90%的病症发挥最好的药效,然而,王氏脊椎疗法真正的“辨证施治”,并不是在药方上。
这是为什么,这一个药方就能把这些病都治好?
“主要这个是穴位问题,穴位定准了,把准了”
自从王旭大学毕业后,他每个周末去看望爷爷,都会请教一些问题,记录下来,爷爷对每种病症在穴位上的讲究,一点一点的讲给他。
经脉穴位是中医学中最神秘的一门。王氏脊椎疗法针对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症,循经定穴,让48味配方的中药对各种疑难杂症发挥最大的疗效,这样一种奇特的疗法,在一些疑难杂症上的表现,甚至让西医觉得不可思议。
——“中医好多叫法,西医和咱们的叫法不一样,只要是颈椎病就做颈椎病,腰椎病就做腰椎病,后来我们就发现,我们对这个椎管狭窄,对这个病啊,好多时候我是椎管狭窄好了。”
椎管狭窄,我们用三维的方式给您解释一下,每个椎骨之间,有一节个富有弹性的组织,就是椎间盘。但因为劳损或者外伤,椎间盘丧失营养萎缩,就会从椎骨中膨出来,再严重叫突出,如果突出部分压迫到椎间孔中的神经,就会连带的腰和腿都疼痛难忍,发展到严重的程度可能还会导致瘫痪。西医说椎管狭窄只能手术,可王兴治偏偏不信,特意开设了椎管狭窄科,一般来说90%以上椎管狭窄的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复发率还高,再加上手术高额的费用,让很多年岁大的人不敢选择手术。
——“我就让我们这的人,把椎管狭窄的病例,和普通的病例分开,看看结果怎么样。结果呢发现有那么八九十的都能做好”。
经过王家爷仨儿的努力,王氏脊椎疗法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而王旭还在北京西四开设了分部,让更多患者能在家门口接受治疗,对王旭来说,让这门祖传的中医疗法被主流医学界认可,服务更多的病人,才是这一代人对祖辈传承的发展。